揚州著名古建筑旅游景點介紹
揚州,江蘇省地級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具有傳統特色的風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揚州高郵市)之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又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被譽為揚一益二、月亮城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大運河揚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揚州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城市之一。
鑒真紀念堂
位于揚州市古大明寺內,1973年建成,以紀念對中日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的鑒真和尚。由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參照鑒真在日本的主要遺物唐招提寺金堂設計建筑,典雅古樸,保存了唐代的建筑藝術風格。
前面是門廳,上懸匾額;中間為碑廳,內立橫式紀念碑;后為殿堂,按唐代寺廟殿堂的風格建造,堂內正中為鑒真楠木雕像,仿鑒真圓寂前塑造的干漆夾紵像制作而成,神態安詳而堅毅。東西兩側壁上是鑒真東渡事跡的飾布畫,分別是西安大雁塔、肇慶七星巖、日本九洲秋妻屋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向人們展示了鑒真生活和經歷過的地方。2016年9月,鑒真紀念堂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紀念堂由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設計,他接受任務后專程赴日,參觀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國后,又對我唐代廟宇建造風格進行研究,精心設計這座紀念堂,體現了1963年中日兩國商定的精神:不僅從意義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為中日友好的象征。
紀念堂分為兩組,一組為四松堂構成的清式四合院,南為紀念館,北為門廳,由游廊周接,天井內有四棵古松,廊懸云板、木魚,精舍巧建,清幽雅潔。另一組為仿唐式四合院,由紀念碑亭、紀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將兩建筑周接,園內植佳蘭芳卉,其中櫻花為1980年鑒真大師像回故里探親時,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這兩組紀念堂一為清式,一為唐式,分之為二,但同處一條中軸線上,又合之為一。
揚州宋夾城
揚州宋代有“一地三城”之說,分別為宋大城、宋夾城、寶祐城。而宋夾城在寶祐城和宋大城之間,呈南部略偏東、北部略偏西的狹長方形,至今已有近800多年歷史,雖然后來經歷戰亂等歷史因素影響,但城池地貌特征依稀可見。如今的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就是在原址上復建的?,F宋夾城已開發為體育休閑公園。
揚州大明寺
隋朝仁壽元年(601年),皇帝楊堅為慶賀其生日,下詔于全國建塔30座,以供養佛骨,該寺建“棲靈塔”,塔高九層,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國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稱“棲靈寺”。唐朝鑒真法師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為中日佛教文物關系史上的重要古剎。唐會昌三年(843年),九層棲靈塔遭大火焚毀。后經僧人募化重建,但屢有圮廢。
北宋慶歷年間,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建平山堂。明萬歷年間,揚州知府吳秀重建大明寺,崇禎十二年漕御史楊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擴建為揚州八大名剎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揚州,改題“法凈寺”。然而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占領揚州,法凈寺毀于戰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重建法凈寺。民國四年(1915),主持昌泉和程禎祥募資資金,召集工匠,全面修葺法凈寺,36年(1947)告竣。
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擴建這一南朝古剎。1957年8月,法凈寺列為江蘇省文物單位。1958年,大明寺被列為江蘇省保護單位?!拔幕蟾锩睍r期,“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要砸爛寺廟內佛像。周恩來總理緊急電諭,命令堅決保護大明寺古跡。地方政府及時封閉了寺廟 ,使古剎幸免于難。
1963年,為唐代大鑒真圓寂1200周年,為迎接紀念盛會的召開,重整,修葺一新。1979年,寺廟全面維修,佛像貼金,大明寺煥然一新。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回國巡展,復名“大明寺”。
揚州文昌閣
位于汶河路、文昌路交叉處,為江蘇省揚州市地標建筑。文昌閣,建于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年),屬于揚州府學古建筑群,舊日閣上懸有"邗上文樞"匾額。揚州府學建筑,已陸續圮毀,現僅存文昌閣,為揚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攢尖后以寶瓶收頂,頂部為橢球。文昌閣底層為八角形,四面辟有拱門,與街道相通。推測來說,原來文昌閣底層應該沒有墻垣,因為它是建在橋上的。閣的第二三兩層為圓錐臺形,環周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