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古建筑之五仙觀欣賞
廣州的古建筑——五仙觀
一說到廣州的古建筑,最為有名建筑有九曜坊、黃埔古港、五仙觀、廣州公社舊址等廣州標志性建筑。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以下是中國古建筑網為建筑人士整理相關廣州建筑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五仙觀簡介:
五仙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惠福西路233號?,F寺觀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廟。該觀屬道教,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現存有頭門、后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為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后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巖,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為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明清兩代,這里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五仙觀古建筑設計布局:
后殿面闊三間12.4米、進深三間10米、高8米,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脊飾為琉璃龍紋和琉璃鰲魚寶珠。內槽為八架椽,施六鋪作三抄斗拱,外檐施乳栿出兩跳插拱承托挑檐桁,梭形柱,有升起、側腳,平梁、四椽栿造成月梁,駝峰、叉手、托腳等風格簡潔,保留了明代早期的建筑手法。脊榑底部有“時大明嘉靖十六年龍集丁酉十一月二十一日丙申吉旦建”等字。斗拱用材略細,材高18厘米、厚8厘米,斗欹有幽頁,裝修簡樸;殿立面造型比例適度,既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風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廣州市保存較好的明代木構架建筑。
后殿東側的原生紅砂巖石上,有一腳印狀凹穴,旁有“仙人拇跡”石匾。這是遠古時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沖蝕痕跡,民間傳說作仙人留下的腳印。晉代這里有“坡山古渡”之稱。明、清兩代五仙觀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為羊城八景之一。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仙觀內現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對。
嶺南第一樓
后還有一座樓—嶺南第一樓,這是一座城樓式的古建筑物。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參政知事汪廣洋建造此樓,它比鎮海樓還要早7年建造。其樓基用紅砂石砌筑,樓高7米,中通往來,作城門狀,上建棟宇巨檐,構成一座軒敞的樓臺,顯得莊嚴雄偉、樸素大方。此樓與五層樓堪稱為明代建筑的“雙璧”?!X南第一樓建成后的第四年,還鑄成一口大鐘,懸掛樓上。大鐘高3米多,口徑2米多,厚3寸,重5噸,是廣東最大的鐵鐘。這口大鐘撞擊起來,聲音很響,“扣之聲聞十里”。這大鐘是作為遇火警等非常事故時召人救火用的,無事禁止撞擊;又有此鐘敲響,城中便瘟疫大作之說—故名“禁鐘”。該樓也被稱之為禁鐘樓。禁鐘之重,令人驚異。然更令人驚異的卻是此鐘只用一根葛藤懸掛。
五仙觀基本現狀:
據越秀區政府規劃,日后五仙景區以五仙觀、嶺南和第一樓為中心,結合廣場建設和周邊環境的整治,開展民間曲藝演出,風俗展示。規劃還擬打造三處民居景區:甜水巷、金城巷、怡樂里,將通過成片的特色建筑群的整治和開發,展現地方傳統建筑群體的獨特風情。甜水巷內多為廣州傳統的竹筒屋,內通風、采光、排水主要靠天井,從前至后,以天井隔成多個房間,內多建閣樓;金城巷的西式民居,是20世紀20-30年代有西洋建筑風格的二三層建筑,材料是近代盛行的紅磚為主的樓房;怡樂里的建筑多是西洋建筑古典風格,也有部分采用中國傳統形式的二三層樓房,前有庭園。
以上是南方古建筑網為中國古建筑人士收集整理的關于“廣州的古建筑”的詳細建筑知識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