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全真派古道觀呂祖廟
?
明仙呂洞賓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全國各地呂祖廟眾多,都是為了紀念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而興建。呂洞賓本名巖,字洞賓,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自王重陽創建道教全真派后,呂洞賓同王玄甫、鐘離權、劉操、王重陽—起被奉為北方五祖之一。
民間傳說,呂洞賓風流瀟灑,好讀書,《全唐詩》中收有他的詩。傳說中他本想通過科舉入仕,但屢試不中,轉而學道,終于修成正果。如今濟南城區尚存有兩處呂祖廟遺址,分別位于趵突泉和大明湖壽康樓街,歷經八百多年歲月侵染,其獨特的建筑樣式及本身附帶的頗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傳說,依然吸引人們—探究竟。
明末,濟南知府樊時英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西院始建升陽觀,呂祖廟遂被人們稱為升陽觀。
趵突泉呂祖廟·歷經百年古韻十足
走進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你能看到濼源堂、娥英祠、三圣殿三大殿,但你是否知道這三座殿的前身曾是供奉呂洞賓的呂祖廟。建國前,趵突泉北面的這組古建筑一直為呂祖廟,建國后才更改其名。
呂祖廟三大殿經歷了多次改建和更名,歷史起源更要追溯到北宋年間。據考證,著名文學家曾鞏于北宋熙寧年間任齊州知府時,在趵突泉邊創建“濼源”、“歷山”二堂,以作為官方旅館。至元代后“二堂”改為供奉呂洞賓的“呂仙祠”。濟南現存最早的地方志《歷乘》稱呂仙祠為元遺山(元好問號遺山)重建,并陳述其修建起因為元遺山巧遇呂洞賓。并有《續修歷城縣志》中所題的絕句為證:曾向名泉唱楚辭,何人改建呂公祠。濼源堂上塵心運,記取遺山入夢時。
明清以后,呂仙祠屢被修繕。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何啟圖改中殿為閣,上層祀文昌帝君,下層祀八仙之一的鐘離權,同時將閣后的李公祠改祀斗母,稱“斗母宮”,前毆仍祀呂洞賓。后來三殿統稱呂祖廟。
趵突泉畔,坐北朝南的呂祖廟三大殿依然完好,它們在同一中軸線上,形成二進院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東西各設洞門,前殿面闊三間,高架兩層,紅漆木檻與黃色琉璃瓦搭配和諧,蔚為大觀;殿前為卷棚式廈檐,楣額透雕云紋、彩亭、禽獸、花卉等圖案,顯得玲瓏古典;中殿亦為三間兩層,斗拱錯落,紅柱綠瓦,熠熠生輝;北殿則硬山出廈,古韻十足。
沿大明湖西南門東行,走不多遠南行拐進西公界街,在西公界街中段路西有一條東西向的小街,這便是壽康樓街了。就在這條小街上,呂祖廟靜靜地矗立著,古舊的建筑,斷壁殘垣,仿佛搖搖欲墜,好不凄涼。
據考證,此處呂祖廟始建于金代,屬道教全真龍門派。明末,濟南知府樊時英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西院始建升陽觀,呂祖廟遂被人們稱為升陽觀。清嘉慶八年(1803年),在升陽觀之東又修建了題壁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當地名紳張景堂等人又捐資擴建題壁堂。自此,呂祖廟分成升陽觀和題壁堂兩處建筑,也成為城區內一處集正堂、戲樓、大罩棚、道觀及附屬建筑于一體的道教建筑群。這里一時也成為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的道教活動場地。
盡管1979年升陽觀便被公布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文革”時期的破壞和侵占還是使其大傷元氣。原先宏偉大氣、精致典雅的大殿不復存焉,三間殿堂頂瓦盡失,柱倒梁斷。如今,人們也只能從殘垣斷壁中尋找它當年繁華的影子了。
升陽觀東側,便是題壁堂。在國內祭祀呂洞賓的道教建筑設計中,題壁堂是濟南獨有的建筑,它的創建來自于—個和呂洞賓有關的故事。
相傳,當年升陽觀東面大殿建成后的一天,主持道人劉道讓看見一位遭人閃身進入殿內,欲進殿問詢。不想殿內空無一人,只在殿內左側墻壁上發現七言律詩一首,墨跡淋漓未干。詩曰:曾否當年舊酒樓,松亭水色靜悠悠。熏風日躋蓬萊島,筇仗常經此地游。世法須從身上想,機關宣向個中求。離離青草會心處,何事浮生空白頭。署名是“木石道人”。劉道讓深以為奇,仔細揣摩詩中內容,發現其意境高遠,非凡人能體悟。于是認為這是祖師呂洞賓代身而書,遂將這—新建大殿命名為題壁堂。清代末年,伴隨著對呂祖廟東院的擴建,頗具傳奇色彩的題壁堂被其北側的大戲樓掩去許多風采。由戲樓穿堂而過,正對的是一個由戲樓、東西廂房和題壁堂正堂圍成的四合院。正堂和廂房的原始主體建筑尚在,其檐頂卻換成了現代特色的頂瓦,全無古典毆堂的韻味。加之院內添加了數間臨時房,前出廈帶回廊的東西廂房已露出部分岌岌可危的立柱。
近期,升陽觀正殿正在進行翻修。各界已籌資六七十萬元,希望恢復升陽觀往日風貌,并在升陽觀正殿增設3座銅像,目前翻修工作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