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設計營造的形式
中國古建筑設計營造的形式是指單體建筑的造型??煞譃榈钐?、樓閣、亭、臺、軒、榭、廊、舫等。
殿堂,一般是建筑群的中心建筑,處于最重要的位置。規模大的是殿,規模小的是堂。
中國殿堂來源
中國古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于周代。
“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筑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筑。
“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筑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后樓、廂樓等,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后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不過在建筑組群中給建筑物命名仍有保持這種區分原則的。如清代皇家的幾處大戲園,主體舞臺建筑平面近方形的均稱閣,觀戲扮戲的狹長形重屋均稱樓。
中國三大名樓
到了隋唐時期,園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楊廣在洛陽興建的西苑中就有風亭月觀等景觀建筑。唐代宮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現,如長安城的東內大明宮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萊山,池內有太液亭。又興慶宮城有多組院落,內還有龍池,龍池東的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設有亭史。到了秦漢,亭的建筑擴大到各地,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稘h書》記載:“亭有兩卒,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魏晉南北朝時,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驛。之后,亭和驛逐漸廢棄。但民間卻有在交通要道筑亭為旅途歇息之用的習俗,因而沿用下來。也有的作為迎賓送客的禮儀場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設置一個,十里為長亭,五里為短亭。同時,亭作為點景建筑,開始出現在園林之中。
宋代有記載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極精巧。在宋《營造法式》中就詳細地描述了多種亭的形狀和建造技術,此后,亭的建筑便愈來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
中式建筑中的軒,古書上有多種解釋:樓板、飛檐、有窗戶的長廊、窗戶、屋檐、堂前的平臺、房室,甚或可用指廁所。這里所指的軒是以敞朗為特點,而又臨水的建筑物。讀《紅樓夢》:“遙望東南,建幾處依山之榭;近觀西北,結三間臨水之軒?!蹦欠N園林的氣息從玄妙的遠觀中已透出來,通過建筑語言象征系統,便知那軒中主人的生活風貌。建筑之于生活,有一種誘人的新意。
建于水邊或者花畔,借以成景,平面常為長方形,一般多開敞或設窗扇,以供人們游憩,眺望。水榭則要三面臨水。
“榭”是中國園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觀景平臺,平臺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榭四面敞開,平面形式比較自由,常于廊、臺組合在一起。
中國古典園林中水榭的傳統做法是:在水邊架起一個平臺,平臺一半深入水中,一半架于岸邊,平臺四周以低平的;欄桿相圍繞,然后在平臺上建起一個木構的單體建筑物。建筑的平面形式通常為長方形,其臨水一側特別開敞,有時建筑物的四周都立著落地門窗,顯得空透、暢達,屋頂常用卷棚歇山式樣,檐角地平輕巧;檐下玲瓏的掛落、柱間微曲的鵝項靠椅和各式門窗欄桿等,常為精美的木作工藝,既樸實自然,又簡潔大方。
廊是指屋檐下的過道、房屋內的通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具有遮陽、防雨、小憩等功能。廊是建筑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建筑外觀特點和劃分空間格局的重要手段。如圍合庭院的回廊,對庭院空間的處理、體量的美化十分關鍵;園林中的游廊則可以劃分景區,形成空間的變化,增加景深和引導游人。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即美人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構件。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筑物。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寬約丈余,一般分為船頭、中艙、尾艙三部分。船頭作成敞棚,供賞景用。中艙最矮,是主要的休息、宴飲的場所,艙的兩側開長窗,坐著觀賞時可有寬廣的視野。后部尾艙最高,一般為兩層,下實上虛,上層狀似樓閣,四面開窗以便遠眺。艙頂一般作成船篷式樣,首尾艙頂則為歇山式樣,輕盈舒展,成為園林中的重要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