盝頂式古建筑屋頂
盝頂的特點是頂部是平的,有四條正脊圍成平頂,下接廡殿頂。用于殿閣的頂部就是封頂的,但用于倉庫的、井亭的就不用封頂,而是露天的。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的古建筑設計中很多房屋都是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筑。例如明代故宮的欽安殿就是盝頂,正定隆興寺內的明代龍泉井亭也是盝頂。
這是一座重檐盝頂式的建筑。亭內有口宋代的古井,當地人稱八角琉璃井。之所以被稱為龍泉井,是因為在《隆興寺志》中記載著古井內“龍潛其中,求雨有應”。也就是說,在這口井中藏著一條小龍,而且如果向它求雨的話,非常靈驗。歷史上也真的有幾次在此求雨的記載,真定一帶也真的風調雨順,因此這口八角井,也稱作龍泉井、靈泉井,明代的時候,人們根據這種說法興建了這座龍泉井亭。
關于這口井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口井里撈上來的。據說在興建隆興寺時,因寺院規模宏大急需大量木料,工匠們發愁到哪里找這么多的木料呢?有一天,從街上來了一個窮和尚,一邊走,一邊唱:“要修寺,別發愁,要木頭井里有。要木頭,跟我走,保你修寺用個夠?!闭f完,快步向隆興寺的東北方向走去。工匠們隨他趕到龍泉井邊向里一看,見有一根木料橫在井里,便開始系繩子拽木頭,拽上一根又一根,當拽上9999根時,工匠們看到身后堆成小山似的木料,脫口說:“夠了,夠了?!苯Y果,無論用多大力氣井里那根木頭就是拉不上來,至今還橫在井里呢。據說這座井亭建成盝頂式,上面露天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打撈那根大木頭免得搭架子,才建成的。
盝頂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頂部有四個正脊圍成為平頂,下接廡殿頂。盝頂梁結構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頂部是平頂的屋頂四周 加上一圈外檐。
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為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筑。例如明代故宮的欽安殿、清代瀛臺的翔鸞閣就是盝頂。經常用在帝王廟中的井亭的頂口,古代的井亭上面是露天的,稱之為盝頂。
古代的井亭最大的特點是頂子中央開有露天的洞口,如果是攢尖頂,則象是把上部水平截去了尖,稱之為盝頂。頂部開口為的是納光以看清下邊的水井里的水面,同時也為了便于工作于清掏,不必另搭架子,為了支撐洞口,井亭的大木構架做法也與一般攢尖頂不同,有的加用垂蓮柱,有的用斜木支撐,從外觀及受力情況看都類似現代的懸索結構.現在保有盝頂的井亭并不多見,在故宮里面大約有27座,再就是太廟,天壇,先農壇還有少數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