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營造的風格特點
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
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筑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筑風格。
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墻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
③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
④實行單體建筑標準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筑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筑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筑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筑,則可以采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卷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
⑤重視建筑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樓、鐘鼓樓等外,單體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筑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變化的原則。
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采用槅扇、門、罩、屏等便于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筑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筑創造小自然環境準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筑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棊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杰作。北魏以后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燦爛多彩、晶瑩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