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營造之檐柱的制作工藝
檐柱是古建筑殿周28根獨石雕成的擎檐柱高達6米,直徑0.8米,下飾蓮花柱礎。左、右、后檐下18根石柱,皆為八棱形水磨淺雕團龍,每柱雕龍72條。
前檐10柱,為深浮雕雙龍戲珠,襯以波濤,綴以山石。10根龍柱兩兩相對,造型精美,雕刻剔透,為域內罕見,據說清乾隆帝來曲阜祭拜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其超過皇宮而怪罪。
(1)、打截料:首先選料,看直順和園徑大小,但要以寸木不可倒立的要求來確定柱子的上下頭,根據丈桿的尺寸(包括上下榫)并適當留出荒料。進行“打截料”。所謂“打截料”就是把毛料兩端鋸齊平整,以便劃線。
(2)、劃線:劃線的次序及作法如下:首先看根部立木不可倒立,哪頭作上,哪頭作下,根據打截好的園木,用墊木墊穩。接著園毛料的直徑尺寸分出中點。放十字中線。先按點出的中點吊垂直線,在垂直中線分中再用彎尺劃出十字中線。園木兩端同樣作法。但在放線時柱上頭(柱頭)放出柳(收分)線。
(3)、放八卦線:凡是園柱體在現場操作均用放八卦線。八卦線有“四一四”分八方,和“四方套四方十字坐中央”等做法。一般比較簡單的都用“四一四”分八方法來放線較快。在放線時,根據十字中線,如柱徑一尺(指柱腳,即柱根徑)。那就在中線兩邊各分零點二零七寸。并把各點連成八角,即為八卦線。注:實用直徑尺寸乘以四一四系數等于八方的一方尺寸。
(4)、砍八卦線:根據兩端放出的八卦線。順著彈出直線,先砍出一面,糙刨刨出光面來,再彈上另一面再砍刨。直至把八面砍刨完。再在每面平分為四份??拷沁吷弦环?,與另角邊上的一份,連接彈上線為十六辮線(俗說砍十六方線)。十六方砍完,改為三十二方,直到基本砍園為止。
(5)、柳(收分):柱子有柳(收分)就是柱子上小、下大,柳的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收分一寸。在放八卦線時,柱腳是根據設計尺寸,而柱頭根據收分比例尺寸放出八卦線。
(6)、中線和升線:這兩種線是在園柱徑刨光以后進行。根據端點十字中線,彈出“中”線,同時標記該柱子的位置及方向。一般說,在柱子里面即向室內標記,將標記號寫在柱子下端。按著柱子的方向彈出升線(即側腳線)。側腳線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側腳一寸。彈線時要注意,柱頭上部對準中線,柱腳下部按記算出的側腳線尺寸(側腳線向里返)彈一順線,這條線就是“升”線。角柱“升”線:角柱按前后檐來說,它應往里,側面按山面來說它也應往里側,它是兩面都有“升”線。所以角柱的四面都彈側腳線,彈線法同前。
(7)、榫眼劃線:柱子本身的榫眼都按柱中線來劃,決不能按升線劃。因為枋子等都隨柱子側腳往里側。所有的榫眼位置都按丈桿的尺寸進行劃線。柱脖和柱腳:柱脖和柱腳劃線都按升線劃,因它隨柱子側腳有傾斜。柱腳在四面劃出撬眼,以備安裝時撥正之用。劃線時必須按丈桿,將丈桿放在柱子上,將各榫、眼、長短尺寸用劃簽點好(劃簽最好為竹子制作的),用彎尺比著中線劃齊交圈。(如大式)做法,就不在柱頭上做饅頭榫。(因為它有平板枋,而是用木銷相交)。
(8)、榫眼規格:柱子的饅頭榫和柱腳的管腳榫,尺寸為柱徑的十分之三見方(一般為兩寸,6-8厘米)長同方。枋子榫一般都用銀錠榫(燕尾榫)。如大式額枋榫,有兩種作法,一種是銀錠榫,一種是帶有袖的銀錠榫,榫高按枋子高,寬等于柱徑的3/10,長為柱徑的1/4。帶袖肩的榫,高同枋子,寬為柱徑的3/10,長為柱徑的1/4(包括袖肩在內),袖肩是方形長為柱徑的1/8。注:以上所說的榫眼尺寸,都按榫眼所在柱子位置的柱徑尺寸計算。插金枋及穿插枋榫,均為大進小出的作法。榫高同枋子高,寬(厚)按柱徑的1/3,長一個半柱徑。柱子的看面(即前面)出半榫,露出柱外部榫長等于半柱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