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青磚以及青瓦史在古建筑中的應用
青磚是粘土燒制的,粘土是某些鋁硅酸礦物長時間風化的產物,具有極強的粘性而得名。將粘土用水調和后制成磚坯,放在磚窯中煅燒(900℃-1100℃,并且要持續8-15小時)便制成磚。粘土中含有鐵,燒制過程中完全氧化時生成三氧化二鐵呈紅色,即最常用的紅磚;而如果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而生成低價鐵(FeO)則呈青色,即青磚。
青磚和紅磚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是燒制完后冷卻方法不同,而紅磚是自然冷卻,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生產紅磚多,青磚是水冷卻(其實是一種缺氧冷卻),操作起來比較麻煩,所以現在生產的比較少。雖然強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磚在抗氧化,水化,大氣侵蝕等方面性能明顯優于紅磚。 青磚燒制時間一般是根據窯爐大小決定;小窯(在2-2.5萬塊青磚左右)一般在13天(不包括飲水)飲水一般3天時間;大窯則需要25天左右。古建磚瓦專家(北京長城古建)
主要規格有:60×240×10mm、75×300×120mm、100×380mm、100×400×120mm、200×400mm、240×115×53mm、400×400×50mm
青瓦通常指粘土青瓦。以粘土(包含頁巖、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置、成型、枯燥和焙燒而青磚是粘土燒制的,粘土是某些鋁硅酸礦物長時間風化的產物,具有極強的粘性而得名。將粘土用水調和后制成磚坯,放在磚窯中煅燒(900℃-1100℃,并且要持續8-15小時)便制成磚。粘土中含有鐵,燒制過程中完全氧化時生成三氧化二鐵呈紅色,即最常用的紅磚;而如果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而生成低價鐵(FeO)則呈青色,即青磚。
青磚和紅磚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是燒制完后冷卻方法不同,而紅磚是自然冷卻,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生產紅磚多,青磚是水冷卻(其實是一種缺氧冷卻),操作起來比較麻煩,所以現在生產的比較少。雖然強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磚在抗氧化,水化,大氣侵蝕等方面性能明顯優于紅磚。 青磚燒制時間一般是根據窯爐大小決定;小窯(在2-2.5萬塊青磚左右)一般在13天(不包括飲水)飲水一般3天時間;大窯則需要25天左右。古建磚瓦專家(北京長城古建)
主要規格有:60×240×10mm、75×300×120mm、100×380mm、100×400×120mm、200×400mm、240×115×53mm、400×400×50mm
青瓦通常指粘土青瓦。以粘土(包含頁巖、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置、成型、枯燥和焙燒而制成。中國青瓦的出產比磚早?!募坠俏淖中椭?,曉得3000多年前的屋脊有挺拔的裝修或布局構件,但沒有有什物陶青瓦的開掘發現。故可知此種構件可能是木制——已腐朽,或銅制——沒有被今人辨認,但沒有掩蓋燒制的陶青瓦。
陶青瓦或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開端用于屋頂,從岐山遺址可見遺存,判別其時僅用于屋脊有些。到了春秋時期的遺址,較多發現板青瓦、筒青瓦、青瓦當,外表多刻有各種精巧的圖畫,可知屋面也開端覆青瓦。
早在公元前640年在希臘奧林匹亞興修的赫拉神廟,是有屋青瓦的修建物中最陳舊的,青瓦用黏土燒成。燒青瓦技能很快傳遍歐亞。羅馬人首先運用砂巖和石灰巖混合制青瓦,12世紀才遍及運用黏板巖。
春秋早期,屋面覆青瓦的修建還不多,《春秋》隱公八年:宋公、齊侯、衛侯盟于青瓦屋。會盟的地址是在周王朝的溫,但經中僅記為掩蓋有青瓦的屋,可見這是在其時人人皆知的巨大修建。到了戰國時代,通常人的房子也能用青瓦了。
到了秦漢形成了獨立的制陶業,并在技術上作了許多改善,如改用青瓦榫頭使青瓦間相接更為符合,替代青瓦釘和青瓦鼻。西漢時期技術上又獲得顯著的前進,使帶有圓形青瓦當的筒青瓦,由三道工序簡化成一道工序,青瓦的質量也有較大進步,因稱“秦磚漢青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