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封開縣古建筑設計特點及保護建議
古人從洞穴走出山崗、臺地上建房,開始定居生活,經歷了數千年發展史,人類對居所不斷改進、創新、發展,從建筑材料到建筑結構都不斷進步。本文對封開縣最具代表性六處古建筑的特點作概述,以及對其文物保護工作作出了建議。
封開縣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特殊――扼兩廣之咽喉,是嶺南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要沖和樞紐地帶,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從秦代開始,中原人民陸續南遷,對嶺南的早期開發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封開古建筑設計建造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既融匯了多元的文化因素,又受到封開的自然、經濟、人文等諸方面的條件制約。具體表現為,既保留古制,又融匯中西;既講究“風水”,又有地域共性。封開的古建筑,大體上歸屬于西江流域和廣府子體系,其建筑技術具有我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本文側重對封開境內現存古建筑的類型和主要特點作些探討,并重點介紹幾處有代表性的現存古建筑。
一、古建筑的類型
封開縣現存古建筑的類型有古城墻、古街道、寺觀廟宇、宗祠、牌坊、民居、茶亭、古橋、家塾書室、炮樓、古塔、古村落、古墓葬等十多大類。
全縣現有明代磚城兩座,古街道兩條,歷史風貌較好的古村落13個,古建筑3000多處(棟),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的重要古建筑300多處。其中,宗祠97間,廟宇22處,古橋5處,古井5處,茶亭5處,炮樓2處,古墓葬22處,古塔1處。其余均為民居建筑。
全縣出土的兩漢時期陶屋模型多樣,這反映出封開古建筑在兩漢時期趨于成熟??梢姺忾_古建筑的起源以干欄式(高腳屋)建筑為特色。近年來在杏花的古遺址已發現有六朝時期的瓦當。到唐宋見大梁宮、大造宮、泰新橋而知其成熟。到明清則繼續發展,表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如平鳳鎮的盤王廟、景福宮,南豐侯村鄉賢牌坊、蓮塘廟、酒井橋等建筑為其代表。近代又有中西結合的平鳳石氏大屋、杏花伍氏家宅及南豐鎮騎樓商業街等等。這些古建筑以其輕巧玲瓏的造型,博取古今中外之長,靈活多變的風格,精美、古樸的裝飾而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
封開現存古建筑很多都被本地人有意識地保留下來,形成一座座建筑群或古村落,這是對封開歷史文脈的保留,給我們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和豐富的文物資源。
二、封開縣現存古建筑的主要特點
1:古建筑的類型豐富,種類齊全。從它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其類型的豐富,可以從這一側面印證,古代的封開是溝通嶺南嶺北的中轉站和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
2:古建筑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禮制制度,在各建筑組群之中,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前低后高,長幼有序,主要建筑位于中軸線上。
3:古建筑中保留了許多我國古代建筑的早期營造手法和特征。例如在明清時期已較少使用的柱頂大斗,在各大宗祠中還大量使用。其材料挑選和形制規格隨金柱的不同而變化,梁柱構件和營造手法,都非常明顯地繼承、保留了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的建筑風格和結構特征,因而是十分珍貴的古建筑標本。
4:古建筑十分講究風水。由于北回歸線在縣境橫穿,氣候濕熱,人易得病。古人相信“氣運讖圖”之說。大凡興工動土,必須察看地理形勢,審辯基地是否“得水藏風”,然后選擇一個環境優美,形勝俱佳,所謂“陰陽之交”、藏風聚氣“的宜土進行營造活動。誠然,風水堪輿之學也有其適應自然環境的一面,與古人的思想觀念、審美意識也有很大的關系。
5:古建筑的山墻邊的裝飾,通常是黑色為底的水草、草龍圖紋,俗稱為“掃烏煙,畫草尾”。因為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謂玄武居北方。屋脊裝飾夔紋,俗稱博古,應該是從商周的夔龍紋抽象變化過來的,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內涵,并賦予深遠的文化淵源。鑊耳山墻,又稱鰲耳屋,也是這里常用的脊飾,同樣可以視為一種親水特性。
6:古建筑群或古村落大都處在一個比較好的自然環境中,如楊池村背靠青山,面對從工挖掘的環村河及池塘,整個村落處于一種山環水抱的狀態,這反映出先民在建村時十分注重選址規模,營造出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相互協調的生態環境,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高度濃縮和具體體現,很值得后人借鑒。
7:古建筑也有中西文化交匯的物證。它很早就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并將其吸收,融匯運用到各類建筑之中,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如建于清末民初的杏花伍氏家宅,其正脊上的西洋建筑模型圖案;又如平風石氏家宅,其內部很多運用一定跨度的磚拱結構代替傳統的木作梁架,不但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上采用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而且在建筑外觀上模仿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很具藝術價值。
8:古街道建筑根植于本土的地方特性,商業街道兩旁的建筑,普遍采用騎樓式建筑,因為這種干欄式建筑適用于遮陽、避雨,方便山區城鎮商業活動和集市貿易。這種下空廊支柱,上為起居室的房屋模式,可以視為干欄式建筑的一種衍續模式。
9: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簡單的平面作矩形的懸山頂房,四壁砌墻,不用梁架,無窗戶或僅在山墻開數個透氣小窗(俗稱貓兒窗),用屋頂開天窗采光,這是數量較多的一種。二是“三間兩廊式”合院建筑,其中又可分為幾個類型。最基本的為一列三間懸山頂房屋,中有門廊和小天井,墻體有坭磚、坭磚外包青磚和青磚三種。到清代,封開地區大量出現風火墻裝飾的合院宅第和以縱橫三條軸線“三進三橫式”的大型住宅(俗稱九座屋)。又有從“九座屋”演變出“十二座”(如杏花伍氏大屋)。建筑材料的木料多用杉木。上述兩種民居建筑,很少采用梁架結構而全部用墻頂承杉檁條。使用梁架的祠堂、廟宇等較高級的建筑物,其梁架多用高級硬木。
三、封開現存的幾座典型古建筑概況
1.大梁宮
大梁宮位于河兒口鎮扶學村。據其碑記載,始建于唐太宗年間,歷代均有重修。
大梁宮為磚木結構,單檐布瓦歇山頂,屋檐升起,面寬進深各5間,通面闊15.48米,通進深14.80米。梁架為臺梁式,心間檐柱頂部為一組三升斗拱出承桃檐,做法古樸。屋頂坡度平緩,前墻置素樸直欞窗,其用唐營造尺(1尺=31.50厘米)設計的。此外,立面屋頂收山較大,前后撩檐枋水平距離為14.47米,舉高與比為1:42。平面柱網用加柱造,心間面寬的尺度達6.97米。其成為嶺南地區的殿堂、廳堂古建筑之冠!這充分反映出大梁宮古建筑的高超技術,為研究嶺南古建筑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標本?,F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蓮塘廟
蓮廟位于南豐鎮蓮塘村,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宇之清代重修,磚木結構,硬山頂并馬鞍式風火山墻,南向。原主體建筑分前中后三座,占地面積為1344平方米。
現后座之樓下,稱為“造杰學堂”,寬10.8米,進深9.6米;后座為“介福妝樓”,稱蓮花花主娘娘的深宮繡閣,設有“花主”神位。
每年正月初十為“花主”誕期,屆時,兩廣三縣的邊民在之里舉辦各類民間慶?;顒?,主要有舞獅、舞龍、山歌對唱、搶炮和農作物優良種子交換等。
3.鄉賢祠牌坊
鄉賢祠牌坊位于南豐鎮侯村內,鄉賢祠牌坊即為該村侯氏祠堂的外門樓,清初,為紀念鄉賢侯應遴而興建。
該牌坊為八柱三門三樓,木石結構。柱為方形花崗巖石,各柱出斗拱五翹,斗飾為蓮瓣狀,撐挑著檐檁。樓層為布歇山頂,綠琉璃剪邊,鴟尾吻。柱枋間做如意斗拱,為七跳重翹,斗拱間有獅子、鯉魚、花卉等油彩木雕裝飾。正中內外四柱腳各鑲嵌一塊水波形大理石抱鼓。正門左右兩柱對聯為“鳶喜天飛,楊翊清芬榮綽楔;魚欣淵躍,昭彰雅化耀靈祠”。背面為“鄉非阿好覃恩賜;賢有真修也澤垂”。橫批分別為“鳶飛魚躍”、“光前裕后”。牌坊左右圍墻下部還各嵌四幅質動物、花卉等浮雕。
4.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南豐鎮大崗村。為三進四合院布局,正門上懸“李氏大宗祠”木刻橫匾。前殿左右置耳房,中座天井兩邊有廊道。梁架結構為五架梁。前中后三座為硬山配鑊耳封火山寺。檐板飾花草蟲鳥、人物故事,木刻工藝精湛,是封開宗祠建筑中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宗祠之一。
四、對古建筑的保護建議
封開縣各地均發現了大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對它們進行有效的保護,是我輩義不容辭的責任。目前封開縣正處在高速度發展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快速推進城鄉建設,對我們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既是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此時期,我們要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建立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根據封開縣的具體情況,建議保護措施如下:
1.地方政府首先要帶頭做好文物保護工作,要真正把文物保護放到重要地位,建議政府出資一部分,就是落實文物保護“五納入”工作,使專項資金納入政府財政預算,用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保護;民間籌集一部分,用于具有本地歷史文化特色的文物點的修繕、保護;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助一部分,用于他們認為有必要進行保護的文物點,并對這些文物點的保護經費來源向社會公開,對企業、團體和個人的義捐樹碑立傳,擴大社會影響力,激勵更多的人和團體加入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2.政府要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研究合理的補助辦法,并明確產權和職責,使部分文物保護單位的產權私有的個人、集體,放下包袱,把所有權屬于個人和集體的文物單位,保護好、管理好,使我們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能繼續保留和傳承下去。
3.要深化文物保護工作的內涵,科學合理開展文物保護工作。我們要深化不可移動文物的管理,在完成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同時,做好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合理地通過旅游開發來推動不可移動文物點的保護,完成部分文物點的維修和重建。但是,要妥善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絕對不能因為過度開發而破壞了文物本體。
4.加大文物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我們應抓住大力宣傳文物普查成果的契機,重點宣傳文物保護重要性,教育重點在青少年,使他們自覺形成“愛護文物,從小做起;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思想理念。同時,結合封開縣的文物普查實際情況,加大普查成果展,編制出版普查成果的圖書資料,使文物普查成果真正做到來之于民,還于民和惠于民。
5.我們要更新文物保護的一般概念,認為文物保護是政府的事情,是專業人員的工作。建議省成立民間文物保護志愿者總隊,各市、縣成立志愿者大隊,把此次全省文物普查志愿者組織起來,制定相關的制度,統一服裝、隊徽和獎勵辦法等,充分發揮民間文物保護志愿者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