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與中國古代寺廟的異同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宗教就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成長、輝煌。而宗教似乎天生就是藝術生長的一片沃土。很多偉大的宗教用品本身就是偉大的藝術品。歷史悠久的中國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著燦爛的宗教文化。他們各自衍生出來的“宗教藝術品”的代表之一就是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和中國古代寺廟。它們或雄壯,或優雅,或神秘,或靜穆,它們是東西方建筑藝術的瑰寶。
我沒有去過歐洲但我早就知道歐洲歌特式教堂的雄偉;我沒有游覽過深山古寺,我卻欣賞中國寺廟的莊重和空靈。藝術與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的兩種基本形態,最直接、最鮮明地表達著體驗。狄爾泰就曾正確地指出:“宗教思想家、藝術家和哲學家都是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弊屛覀儊砜纯锤杼厥浇ㄖc寺廟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審美體驗吧。
這兩種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審美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寺廟建筑與歌特式教堂有共同點,但更多的是不同點。
一.共同點
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是人們尋求超越現實的途徑。在這種意識下教堂和寺廟這些宗教場所在審美上也有著相同之處。
從建筑審美來看都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此外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其特點是相信在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超人間的神秘力量或實體。信仰者相信這種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統攝萬物,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著自然和社會的進程,決定著人世的命運及禍福,從而使人對這一神秘境界產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與之相關的信仰認知和禮儀活動。
宗教從本質上反映了人在面臨支配自身的異己力量時對其自然存在的有限性的體認和尋求超越自我的努力,因而體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表現為人對其自我主體以及對這一主體與外在客體關系的沉思。因此,哥特式教堂與中國寺廟的形式所體現的都是人們尋求超越現實的心理。
此外繪畫和雕塑在教堂和寺廟中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給人直接的視覺刺激來感受神靈。繪畫和雕塑技巧不會影響人們的虔誠。于是在現代,寺廟或教堂就承載著兩個功能:一是作為朝拜的圣地,一是作為觀光的景點。前者與人的精神信仰相聯系,后者與人的審美、娛樂相聯系。
二.不同點
從尺寸比例和形體造型看,哥特式教堂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如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而中國佛寺則顯得四平八穩,寬度遠大于高度。哥特式建筑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中國佛寺采用傳統宮殿建筑形式。殿堂的屋頂,較多地采用廡殿、歇山、重檐、懸山、硬山、卷棚等樣式。
從結構上看,哥特式教堂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筑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中國佛寺多為木結構。
從裝飾物方面來看,哥特建筑最著名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生裝飾美感。中國佛寺十分重視繪畫,特別是在重要建筑,往往是屋不呈材,墻不露形”,形成了獨特的東方建筑色彩藝術。絢麗多彩、錯彩鏤金的彩畫藝術更使寺廟光彩照人。
從意識形態上看,哥特式以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而結構的變化,造成一種向上的沖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人世是苦難的,只有天堂才是樂土,表達出天國與人間兩個世界的對立。中國寺廟建筑則恰好相反,它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系。神的居所與人的居所一致,旨在表明樂土就在現世,天人合一,人神同在。中國寺廟 通過暗示、烘托、對比等手法,使建筑間含有微妙的虛實關系,又體現了中國建筑“含蓄”的美學特征。此外,園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三.結語
中國建筑的空間意識與山水畫“可游”“可居”理論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是展現能供游覽的生活場所。它不像歐洲大教堂那樣,人突然一下被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中國寺廟建筑這種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上是在把空間意識轉換為時間進程,當人慢慢游歷在一個復雜樓閣的不斷進程之時,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西方那種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里變成了時間綿延流動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