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設計之定量尺度規制
1、柱高與柱徑
在仿古建筑設計中,高德與直徑,柱高與面寬都是有一定比例的。小式建筑,如七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闊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
大式帶斗拱建筑的柱高,按斗拱口份數定,《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斗口七十份定高,”“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檐柱連平板枋、斗科通高一丈七尺五寸。內除平板枋、斗科之高,即得檐柱凈高尺寸。如平板枋高五寸,斗科高二尺八寸,得檐柱凈高一丈四尺三寸?!睆倪@段規定可以看出,所謂大式帶斗拱建筑的柱高,是包括平板枋、斗拱在內的整個高度,即從柱根到挑檐桁底皮的高度。其中“斗拱高”是指坐斗底皮至挑檐桁底皮的高度。七十斗口減掉平板枋和斗拱高度,所余尺寸不足60斗口。檐柱徑約為柱高的1|10.
2、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筑設計中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略粗,頂部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做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
為了加強建筑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出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側傾斜,這種做法稱為“側腳”。工人師傅稱為“掰升”。
需要強調說明的是:柱子收分是在原有柱徑的基礎上向里收尺寸,如檐柱徑為D,收分以后柱頭直徑為D-D|10=9|10.這里作為權衡單位的柱徑D,是指柱根部分的直徑,而不是柱頭的直徑。
3、上出、下出
中國古建筑設計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位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出應為0.9米。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占2份,飛椽出頭占一份。
帶斗拱的大式建筑,其上檐出事由兩部分尺寸組成的,一部分為挑檐桁中至飛檐椽頭外皮,這段水平距離通常規定為21斗口,其中2|3為檐椽平出尺寸,1|3為飛椽平出尺寸。另一部分為斗拱出挑尺寸,即正心桁中至條檐桁中的水平距離。這段尺寸的大小取決于斗拱挑出的尺寸的多少。
中國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的,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臺明。小式房座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臺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墻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